一路有你,不辛苦,也不孤独。
翻看着各省市的天气预报,滑动着朋友圈里的各奔东西,大家几乎一个取向和方向: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正好那几天里,北京、山西都很凉快,也更有利于校长、老师们沉心静气地坐下来参加会务活动。
喜欢假期里进行这样的培训活动,一方面可以了解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表达自己的教育理解和实践;另一方面,也在和大家的互动中,吸取来自全国各地教育思想和智慧。这样的氛围里,大家相对是很放松的,不用说违背本意的话,因为不够熟悉,大家彼此没有顾虑、防备和隔阂,多一些真实地信息交互。
北京那天讲课结束后,中午就餐正好和下午要讲课的无锡天一中沈茂德校长一起讨论中学的学校管理问题。沈校长在无锡天一中担任校长21年了,他从全国的高中发展状态到无锡天一中的办学实践,都有深刻的见地。
本次北京的培训主要是来自广东、新疆、河北、福建等全国各地的校长、副校长朋友们。当我问大家最大的苦恼是什么的时候,大家谈到:最大的苦恼是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不够,能够调动的资源条件十分有限,教师的职业倦怠破解困难,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最令校长们头疼的事情。还谈到,在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上,牢牢抓住高考成绩不敢放松,成绩不好就会担心领导、社会、家长给学校带来巨大压力,费力不讨好,所以几乎无法逃出枯燥重复的“讲、练、背”陈旧教学形态,内心也很矛盾,也知道怎样的教育对孩子终身发展有益,但不敢冒风险。
同为一名基础教育领域的小学校长,我对大家的苦恼感同身受。
一场报告下来,常常想着不管在理念、策略、技能方面是否有收获,哪怕是对教育的信念上、情怀上、信心上有所触动也就无憾了。
那种彼此懂得、彼此激励、彼此加油的感觉很温暖、很珍贵。
在山西的培训,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老师们,当我问大家:开学马上要使用统一的部编教材了,大家有什么准备?
一部分教师不知道也不关心这个问题,也有一部分老师们说,反正教材一向都是统一的,领导们订什么教材我们就教什么教材,而且都是有统一的教参、教案配套出来的,不需要提前那么久准备……
大家说得那么理所当然,我并没有觉得诧异,因为其实全国各地很多老师们都这样的教材观,忠于教材,吃透教材是大家习以为常追求的教学思维方式。
因为有现成的统一教材、教参、教案甚至练习册,所以学校、教师、教研、家长、补习机构和相关教育产业都内容步调一致了,中间稍微有一些差别,便会打破平衡,甚至引发家长们的焦虑,也会引发相关链条上的彼此推脱和问责。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是一个例子”。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和资源,但任何教材都需要校本化实施,需要结合区域、学校、班级孩子们的特点进行二次开发使用,需要因材施教,需要整合资源进行教学,即便是多年的老教师,面临一代代更新的孩子们,也需要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处理的。如果只是物理意义上的照本宣科,不是使用教材的最初目标,也无法回应正向前推进的新高考改革的考试方向。
所以,对于课程意识不强的教师群体而言,什么时候统一什么教材不太关心,反正拿来就可以上课,对于课程意识、能力强的教师团队而言,统一教材并不会成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局限,可以通过充分发挥统一教材的引领功能,整合资源灵活驾驭,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带着这些问题和理解,从现代中小学教师们的课程意识谈起,大家讨论十分深入投入,由分歧到共识,由课程意识加强到感到使命责任重大,彼此理解心疼,甚至含泪相视,不再陌生,不再孤独。
在山西还有幸聆听了来自上海大同中学郭金华校长的报告,非常佩服的他们的育人价值选择,他们在高三升学的巨大压力之下,仍然坚持让孩子们获得个性化的综合素质发展,并在课程研发方面做了的多年努力,取得了卓越成效。
在云南,在山东,在江苏,在贵州……
不仅仅因为那儿凉快,更因为那儿有人相约。
遇到很多陌生的同行们成了朋友,还会有很多新的碰撞、生成和互相促进。
发达城市学校,偏远乡村小学,校长们或教师们,
微信里,电话里,彼此一声:“暑安!”
或者推荐一些书籍,分享一些感触。
教育在行走中继续,期待归来时,有不一样的自己。
(晋菜:莜面栲栳栳,山西十大面食之一,成形美观,口感劲道。)
曾经分享:
……